【腾讯云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,流量包1分钱起,负载均衡7.3折起,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,速来抢购

  央妈大手笔降息,它的经济学解读是什么?

  降息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对企业来说,可以降低资产负债表;对房地产来说,也算是推了一把需求端。

  但是,为什么会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窗口?

  通胀中加息的逻辑:

  当商品供应不足,而货币供应过多时,会怎么样?

  这就叫物以稀为贵,商品贵了,钱也就相对地不值钱了。采用的对策:或者是加大商品供应,或者印钞机停止加班。银行做出的反应是加息,于是,存钱成了一件有利可图的事,企业和个人贷款的代价提高了,流动性开始减少,消费的冲动降低,于是供需重建平衡。

  这是美国人去年一直在干的事,中国很不符合这种情况。

  通缩中降息的逻辑:

  当商品供应过多,而货币流通不足,会怎么样?

  特别是房子,既然供过于求,资产一定在缩水;最值钱的是钱,更有趣的说法是:最值钱的是流动性。

  对策是或者减少商品供应,这意味着让民企来一场大洗牌,优胜劣汰;有位网友问我,小民企贷款难的问题能彻底解决吗?我的回答挺残酷,不能。既然是产能过剩,一定会有大批企业出清,政策追求的是平衡,不会为了救企业去救企业,那不符合原理。只不过,话不能这么说。

  又或者印钞机加班,银行实行减息,这就是我们现在下厨睚在做的事情。

  这样存钱的冲动降低了,沉没在银行中的137万亿巨额的个人存款,要考虑存钱是不是大资金最好的选择?有人提出要增加7万亿基础货币,那意味着通胀与货币贬值,有钱人要在贬值和投资、购买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。

  降息也意味着贷款的代价降低了,流动性增加了,将逐步而非常缓慢地修复供需平衡。

  中国是这个情况吗?

  中国的问题

  但是,经济学的常理,往往解释不了中国特定的经济现象。

  中国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真过剩,不是货币供应太少,引起了需求不足,相反,是货币供应的越多,越是需求不足。因为大量的货币没有流向市场,没有带动就业,没有提高收入。

  钱都跑哪去了?

  过去的十年,中国主要是通过投资拉动经济,投资在GDP中的占比高达50%,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0%,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,国内一些学者直到现在还在强调投资,不解决堵点,那等于在给经济打强心剂。

  既然有这么大的投资,逻辑上应该不存在通缩的可能;明明不存在通缩的可能,却处处表现为通缩,这种奇怪的矛盾,问题出在哪?

  短期看通缩,长期看通胀

  问题出在投资中存在着非市场化的行为。

  资金不是流向市场需求,不是流向市场效率,更不是流向支持了85%就业收入的民企,而是流向修了又挖挖了又修的GDP任务指标。

  GDP成了地方考核的指标,为了GDP而大量地上马长期项目。这些项目并不是市场需求刺激出来的,当然也没什么效益,资金收不回来,一些项目还严重亏损;另一方面,长期项目主要由国企提纲,效率低,浪费大,批多少花多少,而长期项目又是异质的,投下去不见效益就形成负债,

  房地产也一样,明明严重供过于求,为了支持地方财政,霸王硬上弓,还是高价土拍,从而带动了整个楼市涨价,涨到天价,终于掏空了老百姓的六个口袋,销量彻底萎缩了。这对土地财产和整体经济来说,是一个历史性转点。

  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的通缩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。

  是资源错配,货币供应没问题,是投资的国企不顾一切的资产扩张模式有问题,本来应该表现为通胀,却呈现出通缩的经济现象,这就成了一个难解的矛盾。

  一方面要降息,修复企业的利润表与负债表,保证就业;否则经济不可能走出困境,更重要的是补老百姓收入之不足,也要通过降息刺激消费,特别是大消费。相信,央妈大手笔降息的核心价值取向还是房地产。

  另一方面,又必须消化掉高负债,必须实行经济强刺激政策,继续扩赤字率,继续保持货币宽松政策,继续加印货币,通过长期的通胀叠加,化解负债。化不掉,就是金融风险。

  这种内在的矛盾,决定了中国式的通缩,并不是货币供应不足引起的,而是无效的、异质化的投资,将大量的资金以负债的形式锁死了,整体经济表现为通缩,而超发的货币最终还是会引起通胀。

  如果一连串降息的动作无效果,无法刺激出投资与消费时,通胀将以更高的量级表现出来,从现在房地产的局面看,这是早晚的事。

  所以:短期看通缩,长期看通胀。

  因为我们现在遭遇的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所引起的中国式生产过剩,外贸的复杂性,残酷地、过早地将这种内在的矛盾表面化了。

内容分享:
【腾讯云】云服务器、云数据库、COS、CDN、短信等云产品特惠热卖中
Top